【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马克思的一个论断

劳弓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论文中有一段意味深
长的话:“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
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但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
次是作为笑剧出现的。”马克思列举了一系列例子,科西迪耶尔代替
丹东是这样,路易·勃朗代替罗伯斯庇尔是这样,后来的山岳党代替
前山岳党是这样,拿破仑三世代替拿破仑一世也是这样……“一切已
死的前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头脑。” (《马恩全集》
中文版8卷121页)

我们说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其实历史与时代乃至执政者的
行为方式,何尝不也常常在重复、模仿和克隆? 当我们在看俄国历史
学家阿·阿夫托尔哈诺夫所著的《勃列日涅夫的力量和弱点》一书时,
发现作者也引用了马克思这一论述,他不无悲怜地说道:“当你想到
克里姆林宫舞台上演出的对勃列日涅夫制造新的个人迷信的一幕接一
幕的政治剧时,就不由得想起了马克思的这段话。这些由精神贫困和
没有创造力的演员所演出的节目,经常以‘历史事件’的面目出现,
为的是要把其中的最主要演员宣布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既然列宁
是他们‘最崇拜’的偶像,所以他的每一个继承者都首先宣布自己是
‘今天的列宁’。斯大林这样做,赫鲁晓夫这样做,勃列日涅夫今天
也这样做。”

细细了解一下前苏联历史,一点也不必责怪有识之士们对他们那
里曾经发生的这段历史痛心疾首。继斯大林专制主义和屠杀政策之后,
就走进了一个政治空气令人窒息的时代,一个“政要人物作秀,人民
群众作呕” 的时代, 在1977年的莫斯科红场,就有“两个伊里奇”
(列宁与勃列日涅夫)的肖像并排而挂,且式样和大小一模一样,它在
用无声的语言向人民宣告“在当代苏联出了两个历史人物”。在《真
理报》的头版几乎天天都有“一把手”的消息,对“一把手”的吹捧
到了让人肉麻的地步, 苏共格鲁吉亚第一书记的文章这样写道: 他
“列宁式的纯朴和博大精深、布尔什维克的坚忍不拔、深刻的国际主
义、高度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集体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职业革
命家、随时准备对人民和党承担最重大的责任、坚定的性格和充满着
仁爱之心,这就是我们所敬爱的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高
贵品质。”这与当年斯大林所享有的个人崇拜是一致的,也是同一级
别的——他勃列日涅夫虽然不是经战火洗礼出的第一代精英人物,但
同样具有优秀的品质,不失为卓越的、英明的“领袖”。

勃列日涅夫可与列宁相提并论吗?不可。可与斯大林相提并论吗?
也不可。他比谁也比不了,连斯大林的狂妄和独裁、赫鲁晓夫的“唯
意志论”的个性也没有,他借助于一次事变偶尔坐上党的第一把交椅,
是一个投机分子,更是一个缺才少德、智力发育不全的人。他这样的
人一不小心坐上了“一把手”的位置,靠什么来提高威望,与领袖并
驾齐驱,成为“党的灵魂工程师”和“列宁事业的继承人”呢? 只能
靠表演、作秀,靠占有报纸、电视版面和意识形态“美容师”们的粉
饰。

斯大林在列宁面前有一个态度,就是“学,学,一点一滴地学。”
勃氏凭借他的能力是不可能有什么创造的,所以只能紧记着斯大林的
话,无时无地不在学着前任的模样。无论召开什么样的大会,这个近
于弱智的“一把手”进入会场时,都要与二三把手拉开长长的距离,
以突出他的显赫地位;而这时会场里早已安排好了的人便带头鼓掌,
营造出一片“暴风雨般的迎接领袖”的掌声。他的报告无论多么泛味、
多么令人昏昏欲睡,但绝对都是十分重要的讲话,都需要学习贯彻。
这些报告在发表时,都与前辈们一样注明何处受到听众什么样的反映,
如“掌声”、“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的掌声”。勃列日涅夫还
常常把前人早已讲过的话重新概括一下,贴上自己的标签,以表明是
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从而在政治学术上、理论创新上将自己置于列宁、
斯大林同等地位,是“思想家”、“杰出的革命家”、“精深的理论
家”,甚至连列宁杰出的演说才能他也要扯平,硬给自己一个“演说
家” 的头衔。 可实际上他从来都是别人写稿给他念,是个百分百的
“念稿家”。

马克思的“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的观点是显然的。因为历史
上这种笑剧俯拾即是,他们都是生活中的“第二个”,都是模仿,他
们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些笑料,实在不再有别的什么东西。

政治是一门艺术,但绝对不是模仿表演艺术。社会进步是要有所
创新的,要创新就得有所尝试。敢于尝试,第一个吃螃蟹,仅勇气就
很可嘉。“第二个”可笑在什么地方呢? 他以为前任政权和人格的确
立不是在其“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上,而是在他们的“作派”、
形态、乃至习惯动作上,比如伟人在出席会议时必须作出什么姿势,
在说话时必须保持什么样的腔调,巡视工作时必须用什么车、带什么
随从等等。所学的是伟人的皮毛,甚至学了他们的缺点;可悲的是偏
偏又学得不像,变成一种装腔作势,成丁东施第二。他们这样做的意
图也是很好理解的,是要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将其浅薄与伟人的高
深、将其无能与伟人的强干划起等号来。于是他们政治标准和生活标
准就是:伟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伟人有什么,我就得有什么。勃
氏在他执政期间不是为自己授了一堆勋章,出了六本《选集》,还发
表了三部小说吗? 在他看来,这些都可说明,他与伟人差不了多少,
或一点也不差。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
曾指出,党的扩大,会使得那些趋炎附势巧于钻营的人混到党内来,
这种人该枪毙。但他却万万没有料到,那些本无能耐却善于钻营者还
会混到党的最高层,并处处学着伟人的模样在操纵着整个党和国家政
权,这种人该如何看他呢?

在继斯大林之后的所有前苏共领导人,放宽一点说,甚至包括斯
大林在内,应该说个个都算得上是“模仿秀”,而其中又以勃列日涅
夫为“杰出代表”,他几乎已到了形神兼备、无所不至、维妙维肖的
地步。所以如果依据马克思这一论断为标准来对他们作一次评选,勃
列日涅夫是他们中最当之无愧的“笑剧”表演家。

 (原载《随笔》2001.4)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